疾病预防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教育 > 疾病预防

你真的了解疼痛吗?如何正确面对,积极预防?

发布日期:2019-04-16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我们每个人都会疼痛,也都知道疼痛的感觉,但我们真正了解疼痛是什么吗?疼痛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,是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,同时伴随着现有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。很多患者因为害怕术后疼痛而推迟或拒绝手术,延误最佳治疗时间,使病情加重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其实疼痛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主观感受,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不利影响!

短期不利影响:

1. 心血管功能:心率增快、血压增高,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。

2. 胃肠运动功能:导致胃肠蠕动减少,胃肠功能延迟,引起便秘。

3. 泌尿系统功能: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,引起尿潴留。

4. 呼吸功能:手术后患者(特别是上腹部及胸部手术患者)由于疼痛,无力咳嗽、咳痰,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。

5. 心理因素:疼痛引起患者烦躁、焦虑不安、过度敏感等,易引起心理疾病,并且影响睡眠。

6. 术后疼痛导致患者不愿早期功能锻炼,形成致命并发症,如:深静脉血栓、关节僵硬、肌肉萎缩等。

长期不利影响:

1. 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。

2. 长期疼痛(持续1年以上)是心理、精神改变的风险因素。

疼痛会带来这么多困扰,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面对它呢?

正是因为我们对止痛药物存在很大偏见和误区。

止痛药物的认识误区?

误区一:认为“止痛药均有不良反应,对身体不好,而且会上瘾!”

止痛药物虽部分属于麻醉制剂,但对其用法、用量均有严格要求,基本不会成瘾。有研究表明:在1.2万例用过麻醉药的患者中,仅有4例成瘾。所以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药物成瘾性。

误区二:认为医生开具不同的止痛药物不合理。

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,使用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实施多靶点机制,最大程度避免单一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,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
误区三: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,忍忍就过去了,等到伤口疼痛难忍才会告知医护人员。

大部分患者对疼痛认知不足,不懂得如何表述疼痛,疼痛是人的主观感觉,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疼痛认识差异很大,往往医护人员对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自我感觉轻一个等级以上,养成自我报告的习惯,及时干预,会减少很大痛苦。

误区四:认为不痛的时候没有必要打止痛针或吃止痛药。

现今“无痛病房”概念已被大众熟识,对于术后伤口疼痛,采用预防用药和定时用药,而不是等患者疼痛难忍时再用药。实行按时给药,而不是按需给药。预防性用药所需药物剂量比疼痛剧烈时用药剂量小,且镇痛效果好,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当然,使用止痛药物或多或少会有些副作用,比如:恶心呕吐、瘙痒、胃痛等,但只要我们正确面对它,积极预防,其实一点也不可怕。

除了药物之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缓解疼痛呢?

1. 物理治疗:例如急性扭伤的患者及术后患者可以通过冰敷来缓解疼痛。

2. 转移注意力:可以通过听轻音乐、看书、家人的陪伴、按摩健侧肢体等来缓解疼痛。

规范合理的疼痛干预,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痛苦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还可以减少很多术后并发症,提高手术成功率。